透過 WhatsApp 或電子郵件聯繫銷售團隊,或與您所在區域的業務拓展專員聯絡。
在不斷演進的數位經濟中,信任已成為新的「貨幣」。隨著紙本材料逐漸淡出舞台,交易日益遷移至線上,數位互動的完整性越來越依賴於可靠的身份驗證、安全的資料交換及跨境監管的一致性。電子簽章正處於這場變革的核心——看似簡單的「點擊簽署」行為,實際上深深植根於全球的商業、法律與通訊體系之中。中國憑藉其清晰的監管環境、迅速發展的基礎設施以及與日俱增的國內需求,正日益在推動全球數位信任標準和未來方向方面發揮著戰略性作用。
使中國在全球格局中脫穎而出的不僅是市場規模,更是其基礎設施。中國的國家數位身份系統為個人與企業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認證手段。這一由公安部支持的國家電子身份系統,實現了實名認證,並可無縫接入電子記錄,使電子簽章擁有了在其他國家鮮見的法律約束力。這與美國或歐盟等市場中碎片化的數位身份體系形成鮮明對比,在那些地區,私人平台往往填補了統一框架缺失的空白。
中國政府也透過政策積極引導數位信任的發展。《電子簽名法》自2005年首次通過以來已多次修訂,明確規定帶有可靠數位簽名的資料電文具有與手寫簽名或單位印章同等的法律效力。此外,「十四五」規劃將數位經濟發展和跨境資料流動納入國家戰略重點,將數位信任深度融入國家政策體系。
這種監管清晰促進了一波國內創新浪潮。頂尖企業如上上簽與e簽寶,開發了自主的基於公鑰基礎設施(PKI)的技術,提供面向千萬級用戶的安全合規電子簽章基礎設施。這些平台提供端到端的信任服務:數位合約生成、基於人臉識別與身分證號的自動身份驗證、線上公證服務以及基於區塊鏈的稽核軌跡。它們的快速增長反映出國內市場的強勁需求與國際擴張的巨大潛力。以e簽寶為例,公司2022年跨境使用量成長四倍,客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與中東開展業務的SaaS及外貿企業。
從商業策略角度來看,中國的電子簽章生態展示了如何透過政策與市場執行的結合,打造出競爭壁壘。透過將數位身份、認證與交易安全整合為一個統一體系,中國的服務供應商提供了一種難以在監管分散或脫節市場中複製的便捷體驗。對於希望無縫擴展業務的跨國企業而言,這樣的信任環境降低了入職、合規與營運過程中的摩擦。
同時,必須認識到中國的數位信任框架正影響著國際標準。透過雙邊協議與標準合作——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正向新興經濟體輸出數位能力。中國服務提供商日益參與國際數位基礎建設項目,包括雲服務整合、跨境電商驗證系統與互通性簽章協議的建立。
這既帶來了機遇,也伴隨著複雜性。一方面,中國有機會定義新的互通性標準並倡導統一框架;另一方面,也存在關於資料主權、監管監控及中國數位規範輸出的擔憂。要實現真正的全球信任,透明度至關重要。技術供應商必須確保其跨境信任服務可驗證、可稽核,並尊重不同法律體系的差異。
儘管如此,中國構建的信任架構有望解決全球商業中的實際痛點。例如許多跨境貿易場景,特別是在東協與非洲地區,由於海關程序繁瑣與人工驗證手段依賴,文件流轉速度仍較緩慢。而嵌入智能合約與區塊鏈登記系統的電子簽章,能加快信任建立,簡化文件流程,降低成本與爭議。中國企業依託於國內高效的物流數位化經驗(例如京東與阿里菜鳥網絡支持的系統),具備將這些成熟模式帶入數位化程度較低地區的能力。
此外,中國在智慧型手機普及與超級應用生態方面的影響力,為全球構建信任提供了新的維度。例如透過微信企業版「企業微信」(WeCom),企業可直接在小程式中部署端到端的合約簽署流程,使消費者、快遞員與律師事務所可以在數秒鐘內對一份文件進行身份驗證、確認並認證。這種「行動優先」的信任生態將使用者行為融入其中——不僅是模仿紙本流程,而是徹底重塑工作流程。
展望未來,檢驗並完善中國影響力的一個關鍵領域將是數位證據的國際認可。儘管電子簽章在大多數司法管轄區都具有合法性,但其在法院中的可採性及被外國監管機構的接受程度卻各異。中國相關企業若希望其電子簽章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分量,必須在法律協調與互認證方面加大投入。這可能促使更多國際監管對話的出現——或由跨國商業聯盟主導,或在《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示範法框架下進行。
總之,中國在塑造全球數位信任方面的作用已經非常顯著,其影響仍在加深。憑藉成熟的國內市場、堅實的監管基礎與積極的對外擴張戰略,中國不僅是在參與全球電子簽章浪潮,更是在定義這場浪潮的方向。各國政策制定者、法律專家與企業領導人都應密切關注中國的作法——不僅是為了尋找協同點,更為學習如何在數位依賴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實現信任的規模化。如今問題已不再是數位信任是否將成為商業、政府與溝通的核心,而是各國能否在實現互信、可驗證與無邊界的框架上達成共識。在這一點上,中國既是試驗場,也是引領者。